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南充市人民政府
首页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走进南部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南部县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首页>新闻动态>区县要闻>南部要闻 返回
百里山水画廊一脉文运流长
时间: 2023-05-18
分享: 字号:

自然的馈赠,成就浑然天成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厚重的历史,沉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历久弥香。坐落在南部县西北部的升钟湖,汇千水、穿万壑,滋养蜀地山川沃野,造就秀丽风景,孕育灿烂文化。

初夏时节,笔者来到南部县升钟湖,领略升钟风光,山水相依,如诗如画;探寻升钟文化,势如长河,灿若繁星。

A红色文化百年流芳

踏足升钟,升钟水库纪念碑、升钟寺起义纪念馆、起义古战场——铁炉寺、古西水县遗址、河楼古寨等建筑古色古香、韵味独特。透过其沧桑的外表、古朴的风貌,仿佛读到那段凝固的历史。

5月11日,笔者来到升钟镇红军广场,远远就看到笔直高挺的升保起义纪念碑巍然耸立,庄严肃穆。碑面一颗红星下,书“升保起义英烈永垂不朽”10个红色大字。

升保起义纪念碑高19.32米,塔基宽11米,基座宽25米,寓意“1932年11月25日爆发‘升保起义’”。

“起义队伍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战,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71岁的升钟湖民间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张大清是土生土长的升钟人,他一边指引笔者参观纪念碑,一边讲起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27年,四川军阀田颂尧第29军占领南部、阆中等川北26个县,对人民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山区农民终年过着“三月杂粮三月糠,三月野菜三月荒”的悲惨生活。1932年11月,南部县升钟寺、保城庙数千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震撼全川的“升保起义”。起义队伍经过多番恶战,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动摇了军阀在升钟地区反动政权的基础,在升保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红四方面军入川并在南充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

“没有革命先烈的顽强斗争,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南部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研究“升保起义”这段历史,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先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的信仰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革命理想。

在战争年代,升钟人民敢于推翻压迫、勇于流血斗争。而在和平年代,这里的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与革命先烈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精神一脉相承,建设升钟水库就是很好的例子。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01年到1985年的84年间,川东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的就有24年。1936年、1937年的连年旱情,酿成百年最大的“丙丁大旱”,至今仍有“丙子易过、丁丑难挨”的民谚。

“要改变川北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首先要治旱。”升钟水库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195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在西河兴建升钟水库;1972年,当代著名水利专家、时任原水利电力部革委会副主任、副部长钱正英对大坝选址一锤定音;1976年,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升钟水库建设;1977年开工建设;1984年落闸蓄水。后来,胡耀邦同志为升钟水库题词……

伟大的工程,离不开建设者的艰辛付出,更离不开升钟人民的无私奉献。据了解,升钟水库淹没土地35000余亩,超5000户、20000余人举家搬迁。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而对于两万多迁徙的百姓而言,这样的背井离乡是国家利益至上的义无反顾。

朝夕更替,岁月如金。如今的升钟湖,俨然胜境明珠。人们钟爱升钟湖,不仅因她的秀美,更因她的博大、泽被一方。升钟库区涵盖南部县升水、西水、双峰、神坝、大坪、桐坪、太霞和阆中木兰、剑阁金仙等乡镇,面积517平方公里,各类渠系2420.7公里,控灌总面积约211万亩。升钟湖灌区涵盖仪陇、阆中、南部、西充、顺庆、嘉陵、蓬安、剑阁、蓬溪、武胜等10县(市、区),辐射面积5685平方公里。13.9亿立方米的库容量,令其有中国人的“水立方”美誉,4市10县(市、区)300余万人受她滋养,成就了其“西南第一湖”之称。

B渔家文化绚烂多姿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索取,到爱鱼善渔、亲水护水的反哺,在长期耕湖牧渔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升钟人的观念在转变,传统习俗随之潜移默化成弥足珍贵的渔家文化,创造出渔歌、渔灯、鱼拓画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嘿~金盔金甲是啥子鱼?金盔金甲是鲤鱼。银盔银甲是啥子鱼?银盔银甲是鲫鱼。无盔无甲是啥子鱼?无盔无甲是鲶鱼。”曾经,升钟湖边大量渔民以船为家,日守湖边,夜宿孤舟。为了激发干劲,协调劳作,他们创作了简单易唱、朗朗上口的渔民号子,经过不断改良与发展,最终演变成渔歌。

“升钟渔歌音调高低起伏不大,节奏灵活,传唱时开头与中间带有‘咧、啰、嘿’等虚词衬音,地方韵味浓厚。”升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当地渔民的心中,渔歌是精神支柱,使他们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信心和勇气,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鱼拓画起源于宋代,以前没有手机、相机等成像留影的科技产品,渔民们在捕获到稀奇少见的鱼种后,为了记录保存其形象,便采用了传统的拓印手法。随着时间推移,鱼拓与绘画、书法等艺术融合,逐步发展成为鱼拓画艺术。

独具匠心的升钟湖民间艺人,借助鱼拓画寄托对湖的向往、对自然的憧憬,也表达心中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景。

5月11日,笔者在升钟湖见到了正在进行鱼拓画创作的袁东升。他用纸先吸去鱼表面的水分与黏液,随后把鱼摆成需要的姿势,在鱼身不同部位分别涂上调制好的颜料。经过宣纸铺图,均匀按压后,一条活灵活现的“鱼”跃然纸上。

在袁东升的工作室,悬挂着已经创作好的鱼拓画作品,既有多彩的翘嘴鲌、也有灵动的红尾鱼……“鱼儿”在壁纸上畅游,生动逼真。

袁东升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努力复原和记录升钟湖本土鱼类,慢慢形成多册拓本,让更多人通过鱼拓画认识升钟湖,爱上升钟湖。

升钟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不仅渔文化源远流长,还孕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火锅鱼、藤椒鱼、麻辣鱼、酸菜鱼、番茄鱼、太安鱼、冷锅鱼、啤酒鱼、红烧鱼及各种营养丰富的鱼汤、鱼头汤等系列鱼菜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喜爱。

将鲜鱼洗净、去鳞、除去内脏和鱼鳃后,切成块,加入多种食物作料和香料秘制的酱腌制一定时间后进行烹饪,适用于火锅鱼、冷锅鱼、太安鱼、红烧鱼等吃法。不切成块直接拿秘制酱进行腌制可制作晒成干鱼。还有不用酱腌制进行的蒸、煮、炸、烤等方式制作的各类鲜鱼菜品。

站在升钟湖景区游客中心极目远眺,群山苍翠,碧波荡漾。一湖之隔,就是被称为“中国西部最美渔村”的临江坪村。通过扶贫开发,曾经偏远闭塞的临江坪村如今已发展渔家乐近百家,成为人们休闲垂钓、享受美食的胜地。

“来到升钟湖,当然要吃升钟的特色菜,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在临江坪村,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休闲度假,享受湖边垂钓、水上泛舟的慢时光,邂逅渔舟唱晚的浪漫。

“我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升钟湖景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依托升钟湖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不断提质升级,促进旅游、观光、采摘、美食等多种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助推乡村振兴。

C非遗文化古韵生香

升钟库区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峰傩戏、店垭花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皮画、双峰山歌、保城地灯、神坝皮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根艺、柳树唢呐等便出自于此。

南部县双峰乡村民冯明海家中,陈列着形态各异的傩戏面具。多年来,冯明海专注研究傩戏文化,收集整理傩戏道具和资料,组织傩戏表演等。

冯明海告诉笔者,双峰傩戏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早期的傩戏以驱鬼请神为主,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黄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穿草鞋或麻鞋,背小包袱,持擀面棍、洗锅刷等,在歌乐声中走叉步、丁字步、前后退步,动作风趣滑稽。其他表演者也头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跳叉行丁,有的刚正肃穆,有的和蔼慈祥,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滑稽有趣,形态各异,古怪而生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升钟湖民间艺人充分吸收川剧、花灯、民歌、巴渝舞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对傩戏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形成了如今成熟的傩戏艺术,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2009年,南部傩戏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2月19日,双峰傩戏的第八代传承人鲁海平创编具有傩元素的舞蹈《俏妞闹春》登上了201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春节节目,深受全国观众喜爱。

说到双峰傩戏,就不得不提“川北四绝”之一的店垭花灯。

川北民间花灯艺术相传始于唐朝,上世纪50年代传入南部县店垭乡荷花村。店垭花灯在表演样式上分为“天灯”和“地灯”两类。“天灯”的表演,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实质上就是灯戏。凡是拿灯表演歌舞、杂耍的就叫“地灯”。“天灯”和“地灯”合在一起,即组合成一台热闹愉悦的花灯戏。

店垭花灯正式演出时,在演出场地的中央竖立一盏硕大的“主灯”,在演出场地的四角各竖立一盏略比“主灯”小的“排灯’。“主灯”和“排灯”的灯腹都设置有烛台。夜幕降临,舞灯人点燃烛火,灯体通明,再伴以舞灯人的翩翩舞蹈,鼓乐齐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在熠熠生辉的升钟民间艺术中,树皮画同样如同瑰宝。一块普通的树皮,在升钟镇旋塘湾村人杜光显的手中,经过巧妙设计、粘贴,便华丽变身为一件件精致典雅的半浮雕式图画。作为树皮画民间艺人,杜光显博采众长,探索出的削木镶嵌画不仅获得国家专利,还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杜光显的工作室,只见室内摆放着各种树皮画,古朴典雅、立体感强,既有油画的美感,又有中国画的神韵,令人眼前一亮。杜光显介绍,树皮画是利用具有天然色泽和纹理的野生桃树为主要材料拼嵌而成的一种画,也是一种纯手工制品,完成一件作品通常要经过30多道复杂工序。

在升钟库区,像杜光显、冯明海、袁东升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他们专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给悠久的升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同样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峰山歌,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反映了升钟人民热爱劳动的朴素品质。

“清早起来走上梁,看见贤妹晒太阳。太阳照在山梁上,贤妹想穿花衣裳……”这是南部县民歌《吼拐》的部分歌词。“用劳动号子谱写大自然规律,用歌声唱出地方民风民俗,用俚语话出憨厚朴实的乡土人情。”张大清如是评价双峰山歌。

伴随夕阳的余晖,驱车行驶在蜿蜒平坦的环湖路,升钟湖秀美的身段尽显眼底,满目皆风景,人如画中游。回味升钟湖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正让这葱茏如黛的群山和一泓碧染的湖水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如今,南部县正打造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使其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她的厚重与博大,书写新的故事。(来源:《南充日报》)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