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南充市人民政府
首页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走进南部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南部县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索引号
115111210087661747/2022-00097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南部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9-22

南部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部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时间:2022-09-30 | 来源:南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

现将《南部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南部县人民政府      

2022922日      



南部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民生基础工程。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川府发《关于印发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川府发〔20226号)和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充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南府发〔20224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重要部署,持续落实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目标,以体育惠民为宗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强县和健康南部。

(二)目标任务。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全民健身组织更具活力,赛事活动更加丰富,科学健身服务更加普及,推动体育运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城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让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达到1万人。

二、重点任务

(三)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完善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四五”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有地可用、有地可建。坚持以建设“打造区域体育中心,建设体育强县”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城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并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乡镇(街道)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推广在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内配建智能型健身运动器材。加强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建设,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到2025年,新建或改扩建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4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

推动实施“全民健身565工程”建设。即县城5个一工程: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乡镇(街道)6个一工程:一个体育协会、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健身房、一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一个特色体育活动品牌;行政村(社区)5个一工程:一个体育组织、一块健身活动场地、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一个体育活动室、一群体育爱好者。

提升居住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升级。根据人口规模,居住区和社区建设完善群众便捷多元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满足本社区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要求,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未达标的既有居住区和社区,要因地制宜逐步配建标准或非标准健身场地设施。

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地。加快推进我县全民中心建设和奥体中心整体改造提升工程;对城区陈旧灯光球场进行翻修、改造、升级、完善,切实提高场馆使用率。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带及闲置广场改造增加体育场地,在江河沿岸休闲区打造健身步道、修建公园绿地或改建体育公园,增加健身设施,缓解群众体育活动场地紧张的现实需求。同时,在南隆街道办、满福街道办提前谋划布置体育用地,并合理规划一定比例的专业体育设施或场地。到2025年,建设升钟湖钓鱼、八尔湖马拉松、满福坝智慧体育为主题的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10个以上。

(四)促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

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88日全民健身活动、打造3种以上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次以上;行政村(社区)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次以上。持续组织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协会等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逐步构建三级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

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秉承全民健身活动“年年有赛事、月月有活动、个个有特色”的理念,继续打造以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元旦长跑、篮球(足球)联赛为龙头的体育品牌赛事,提升南部群众体育赛事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品牌健身、大众健身普及、赛事活动互为补充的多元全民健身活动格局。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的体育活动。鼓励、支持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扩大足球、篮球、排球(汽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跑步、柔力球、体育舞蹈、中国象棋、围棋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健身人群。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不同人群参加的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参与健身锻炼的自觉性。

开展重点人群健身行动。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和科学普及。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改善老年人健身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健身知识讲座、体质测试等,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指导。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举办农民、妇女等针对特定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

(五)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全覆盖。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县级建立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学生等体育协会。广泛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体育组织、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站(点)等体育社会团体。实现100%的城市街道和95%以上的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壮大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市民健身需求为导向,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服务到位、富有活力的群众体育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激励机制,扩大队伍规模,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到2025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人数增加40%以上,全县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

(六)做好普及科学全民健身服务。

积极营造体育健身良好氛围。挖掘、鼓励、扶持、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推出健身技能展示等精品工程。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信息网络为平台,以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抓手,以开展“体育三下乡”“体育进社区”为契入点,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继续开展“网络健身运动会”“健身知识讲座”“身边的健身达人”等活动,广泛宣传推广普及项目的科学健身技能和方法,展示科学健身效果,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锻炼健身方法,推广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八段锦等优秀健身气功功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养生和促进健康功效。引导培植爱运动、会健身、勤锻炼、乐分享的生活理念,使体育健身活动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一种健康文明生活习惯。

显著提高体育锻炼人数占比。普遍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推进“231”体育锻炼方式(每人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在全县普及,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保持在40%以上,人数达到5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保持在30%以上,人数达到39万;在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七)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动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逐步开展。

促进体旅融合。通过普及推广以钓、跑、走、驾、飞、骑为核心理念的体育旅游品牌活动,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慧体育等,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体育市场体系,形成“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依托全民健身品牌系列活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规模,激发市民体育消费热情。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打造赛事、运动、健身、培训、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体育综合体,加快推进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等示范载体建设。

三、保障措施

(九)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和科学决策。深化、实化全民健身工作机制的作用,形成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从领导、管理、行政审批向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市场监管、提供服务保障等方面转变。探索创建城市与农村、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全民健身推广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十)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有效发挥全民健身激励作用,通过政府激励,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方式,实施全民健身宣传、政策研究、体育特色项目挖掘推广、健身科普知识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城乡基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工作奖励等。对在贯彻《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十一)建立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化,联合县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机关党工委、残联、行业系统、乡镇(街道)及体育协会定期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中小学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

(十二)完善体育场馆开放制度。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对公众开放,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逐步增加对各类开放体育设施的经费补贴。县教科体局要把免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名称、开放天数、具体时间及相关要求等在醒目位置向社会公布,并形成制度。非公共体育场馆可采取有偿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开放。

(十三)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持续举办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重点突出群众体育的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办好一年一度的元旦万人长跑、全民健身日、春节假日体育大会、篮球(足球)联赛和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等系列活动,并为群众体育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组织保障等,支持、鼓励人民群众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免费为人民群众发放健身科普读物,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不断培养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

(十四)创建体育特色城市乡村。鼓励各乡镇(街道)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地域特色,促进开展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做大“一乡(镇)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打造川渝经济圈的特色品牌赛事活动。拓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充实文化、旅游等方面内容,使乡土特色的生态体育、休闲体育成为展示我县综合实力的名片,努力创建体育特色城市、乡村。

(十五)充实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构建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社会组织带头人、健身榜样、智库专家、媒体专家等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定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加快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鼓励体育工作者、专业运动员、健身达人自愿深入基层指导群众进行体育锻炼。

(十六)加强全民健身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短视频等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营造积极向上全民健身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主动性,树立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结合全民健身月(日)、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宣传,积极开展健身讲座、体育摄影、体育进社区(村庄)等各种形式宣传教育,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授群众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引导群众养成体育健身、消费习惯,让群众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十七)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关于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使用办法,将留归县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组织落实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本计划在县政府领导下,由县教科体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县政府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领导全县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工作,县教科体局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十九)推进计划落实。第一阶段(2021年):部署、宣传全民健身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打下基础。第二阶段(2022年-2024年):重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健身基本需求。第三阶段(2025年):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完成计划目标任务。

(二十)强化监督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完成本级实施计划的推进情况和重点任务各项指标数据的达标情况的专项评估,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保障和绩效情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达标情况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实施效果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