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南充市人民政府
首页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走进南部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南部县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首页>走进南部>南部旅游>娱在南部 返回
民 歌
分享: 字号:

    南部县民歌在长期的传唱中,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综合起来,南部县民歌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劳动号子气势磅礴,令人回肠荡气。南部县的劳动号子表现力十分丰富。其中特别是船工号子独具魅力。如“抓抓号子”“转橹号子”“幺二三号子”“小河号子”等,都各具特色。比如,在南隆镇收集的《幺二三号子》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首。南部县号子大多无固定的歌词,多靠“哟嗬”“吆嗬”之类的喊唱来表达劳动的紧张和强度。这首《幺二三号子》是典型的五声徵调式,使得曲调更具有动感,表现了嘉陵江船工乐观向上,战天斗水的豪迈心境。
   
山歌悠扬动听,使人神清气爽。南部县山歌在旋律上都具有高亢奔放,自由质朴,音调嘹亮的特色。比如《吼拐》,它广泛流传在原大坪区和升钟区一带。那里山高路窄,劳动环境艰苦。农民为了减轻背负劳作的重量,便创造了一种类似拐杖的劳动工具——拐,又俗称“打杵子”。休息时,靠在背篼或背架子下面承重。当背东西用“拐”歇气时,远望高山起伏,满目葱茏,顿觉心情舒畅,不觉张嘴就吼开了《吼拐》。
   
《吼拐》曲调采用五声徵调式,具有大调式的明亮、开朗,再加上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把南部人开朗乐观、勤劳善良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吼拐》在南部民歌中极具山歌的代表性。1959年,在四川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双峰乡民歌手米月德一首《吼拐》,曲惊四座。被专家誉为西南的”花儿”和“信天游”。
   
革命民歌鼓舞斗志,催人奋进。南部县是老革命根据地。1932年爆发了震撼全川的“升保起义”。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三进“南部盐乡”,建立了闽南县、德丰县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也就产生了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红军歌曲。比如,在碑院乡和保城乡收集的红军歌曲《革命洪流高潮起》就是其中优秀的一首。
   
民俗小调贴近牛活,使人备感亲切。民间小调《送丝蚕》,是流行在升钟、大坪、大桥一带的民间歌舞演唱。每年正月初八,表演者开始走村串户,直到正月十五为止。演唱队一般有7人。其中1人演唱:2人扮“丝公爷”“丝公婆”;4人敲锣击鼓。内容为祈求消灾避难、蚕桑兴旺、五谷丰登、财源旺盛等。
   
唢呐曲牌源于生活,高亢明亮。在南部县民间音乐中,值得一提的是唢呐曲牌。由于南部县地域广阔,又和数县接壤,各地风土人情差异较大,产生于婚嫁、丧葬、祭奠、喜庆场合的民间唢呐曲也就风格各异、丰富多彩。南部县唢呐曾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
   
现在,南部县民间音乐的传承已开始受到重视,并进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有的学校已将《对花》《革命洪流高潮起》等和其他有教育意义的民歌教给学生传唱。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